2007年4月30日 星期一

Philosophy of Watching Films 羊男不只是羊男





跟朋友幾乎在同一時間看了羊男
當我的觀後感並不是那麼正面的時候
看到了他所寫的
全文如下:

媽媽對小女孩說,
我們要屈服於現實,
那些童話都是假的,
只有現實生活中的苦痛才是真實的。
對照於山林游擊隊的處境,
剛開始大家都覺得他們會慘敗,
撐不了多久,
只有她們選擇相信了自己,
如同小女孩也相信了神話。
最終神話成真,
不管是現實世界中游擊隊的勝利,
或是小女孩死後靈魂返回了地底王國,
都是一種希望成真的投射吧。
ㄧ直以來我還滿相信希望這件事情,
還有夢想,
那讓我走過很多的低潮和困境,
或多或少完成了我的夢想和希望。
還有純粹吧,
羊男要小女孩奉上弟弟鮮血時,
羊男說男孩的血是純潔的,
但其實,
ㄧ直懷抱著希望和良善的小女孩,
才是真正純潔的部分,
他的純潔,
正是那種對於希望夢想的堅持和勇氣。
我常覺得,
能夠堅持一個夢,
然後專注的完成,
那是一個很美好的過程和事情。

我想"他應該是非常喜歡這部電影吧"
感謝他願意讓我貼在這裡
目前為止
周圍的朋友對這部電影的評價還蠻兩極的
有的說"看完了會啜泣"
有的直接說"不好看"

從對電影十分主觀的議題上
我聯想到的是另一個問題
舉明天要上的"蜘蛛人3"來說好了
10個人裡面想看的大概有7個吧
因此呼朋引伴 想找到一起看的人並不是那麼困難的事
然後呢 剩下的3個撇開2個是無論如何都不想看的
還有一個可能是我這樣可看可不看的
我呢 雖然不是非看不可
但朋友找 大家一起看看這種聲光娛樂效果不錯 話題性十足的電影倒也不錯
可是像"夢遊狂想曲" "武士的一分"這種大多數人沒聽過
容易被貼上藝術片標籤的非主流 非好萊屋的片
我想看的時候 會有誰陪我看呢
這時候10個人的理論一搬出來
不想看的大概有6,7個人那麼多吧
所以阿
看電影有時候不是看電影那麼簡單的阿
不然 愛情文藝片“愛情不用翻譯“(lost in translation)
我怎麼會第一次自己看
第二次陪台灣同學看
第三次陪紐西蘭同學看
夠芭樂的史密斯任務(Mr. and Mrs. Smith)
我怎麼會看第二次
有時候就是單純的想陪人看阿
當然
有時候會有某種類型片是不能強迫別人陪的
例如 日本鬼片 美國血腥殺人片
突然我懷念的是
在波士頓可以跟義大利公主一起去看zabriskie point這種在台灣我大概找不到戲院會演
更不用提去哪找一個人一起去看的古老片
最近跟大學同學到威秀(已經不叫華納了,OK?)去看巴黎拜金女(Hors de Prix)
在家一個人看羊男跟 little children
跟高中同學去威秀(又是) 看黑眼圈 (I don't wanna sleep alone)
失敗的人 我會去哪 又跟誰去看你呢?


2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ha, I guess I'll just go by myself, as usual. this article reminds me of someting I read in a magazine recently. Halle Berry says something like when you go shopping with someone, it's not shopping, it's an event. I think this is really true.

Unknown 提到...

看完會啜泣的那一位
星期五晚上又急電要我去一中街買原聲帶
果然一聽原聲帶的確是有啜泣的成分。

Sher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