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7日 星期五

《沙林傑》:非白安版的麥田捕手


不像提到蒙娜麗莎的微笑,就一定會跟達文西劃上等號一般,沙林傑這個名字你或許沒聽過,但麥田捕手這小說你或許沒讀過,但你一定聽過。(還是其實你以為這篇要講的是白安?)

於3/7上映,以美國作家傑羅姆大衛沙林傑為主題的紀錄片,英文片名Salinger,片商將其直譯為沙林傑,但我私自以為如果將片名取成麥田捕手之謎或是麥田捕手的神秘面紗都會比沙林傑來得更有吸引力,且不偏離主題。


跑片尾字幕時,連南方四賤客這不少台灣人愛的動畫都要拿麥田捕手來揶揄一番,可見這本小說在美國本土的影響力,但來到台灣,有興趣的大概以文青以及各大專院校英美文學師生為主,受眾之侷限,光因片名就將本片三振出局的觀眾,損失不謂不大。



與最近剛上映的莎拉波莉家庭詩篇相比,沙林傑的拍攝手法就相對傳統許多。片名正式打出前將受訪者的特寫一一秀出,也預告了你將看到大量的訪談,不同於莎拉波莉家庭詩篇找來專業演員重現過去的事件,沙林傑以舞台的方式讓你知道現在在舞台上表演著的那位絕對不會是沙林傑本人。並不是說像莎拉波莉家庭詩篇這樣以演員重現過去的事件有什麼值得爭議之處,讓人可議的點在於這重現實在太接近真實了,真實到你直到片尾打出演職員表時才驚呼,什麼,原來你剛以為是真人所遺留下來的家庭式錄影帶竟然是導演找來非本人以假亂真的一種技法,雖說紀錄片真實與虛構間的界線實在模糊到可以用寫一篇論文的篇幅來加以論述,但我並沒有排斥用重現的方式來記錄過去,但前提是必須在一開始就讓觀眾清楚的知道這是重現,才可避免掉有欺騙觀眾之實。

莎拉波莉家庭詩篇因為是聚焦在導演本身的家庭事件上,所以拍攝的人物雖然涵蓋各式各樣的友人,但絕大篇幅還是以導演的爸爸,哥哥姐姐為被攝主體,沙林傑在世時主張作家應該與作品分開,連慕名找到他家住址並且守株待兔把他逮個正著的書迷都會被他訓斥一番,也因此沙林傑這部紀錄片絕少出現沙林傑本人的影像,連他同一張照片都可以再三出現就看得出有關他的素材是有多麼的稀少,不過這也就算了,連他三任妻子,兒子,女兒訪談的片段都可用吉光片羽來形容了,因此影片多的是跟沙林傑這個家族無關的被訪者來入鏡。

你相信紀錄片可維持一個中立的態度去看一件事或一個人?我會回答,不太相信。以至於如果你看完整部片會不會覺得原來你曾經如此喜歡過的小說,其作家的現實生活原來如此的不堪入目? 我想,那又是另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了。

沒有留言: